盛夏的陕北之北,生机盎然。记者在神东矿区的核心地带神木县大柳塔镇看到,每年或沿巷道“顺产”或“剖腹”产出很多优质煤炭的大地母亲披着“绿衣”,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更显端庄秀丽。如果没有铁轨上那一列列往出拉煤的列车,你很难把这里和煤矿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不只在大柳塔才有,也不只偶然出现,而是覆盖了横跨陕蒙晋三省区的整个神东矿区,并且已成为常态。
自矿区开发建设以来,神东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开采过程中奏响产前防护、产中保护、产后修复绿色“三部曲”,在井田范围内演绎“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绿色“三重奏”,使一场黑色产业的绿色革命取得节节胜利,创造了中国煤炭采掘史上的绿色奇迹。
作为世界进入化石能源时代后的“主角”,煤炭在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和地表、水资源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所有的产煤区都是“头顶灰锅盖,身系黑腰带”,采煤工人都是“煤黑子”。煤矿,俨然成为污染的代名词!
为了改变人们对煤矿的固有印象,不走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老路,神东矿区的建设者们在开发之初,就决心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用绿色理念引领矿区建设,产环保煤炭,建生态矿区。
然而,神东矿区位于我国第五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北缘的过渡地带,“毛乌素”,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寸草不生”。矿区开发前,当地可谓“名副其实”:植被覆盖率仅为3-11%,风蚀区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要比其他矿区难得多,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在好多人看来就是空想。
但神东人不信这个邪!他们迎难而上,着力破解荒漠区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如何双赢这个世界性难题,创造性地提出“采前防治、采中控治、采后修复”和“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的“三期三圈”生态环境治理战略,绘制出了绿色革命的路线图。
在“三期三圈”理念的引领下,他们在产前就未雨绸缪,针对矿区外围大面积的沙地,不断创新流动沙丘治理、半固定沙丘植被恢复和铁路公路沙害防治技术,人工调控植被演替方向与速度,优化草本为主、草灌结合的林分结构,治理流动沙地103平方公里,构建了矿区外围防护圈;针对矿井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裸露山地,优化了水土保持整地技术,创新了针阔与乔灌综合混交造林技术,建设了周边常绿圈;针对开发初期荒芜的生产生活环境,创新集成水保绿化、园林景观、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建设森林化厂矿、园林化小区,构成各具特色的中心美化圈。
同时,在开发建设之初,神东就确定每开采一吨煤提取0.45元专门用于生态环境防治,在全国煤炭系统中率先建立了生态治理资金长效保障机制。
“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神东将按照‘建生态矿区、产环保煤炭’的绿色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修复,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建成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世界一流矿区。”采矿工程专业硕士出身、从井下技术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神东煤炭集团公司董事长杨鹏对记者说。
掘进机的“牙齿”不断“啃噬”着煤层,破碎后的煤炭,通过可弯曲胶带运输机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在距“掌子面”约20米的跨骑式十臂锚杆机上,一名矿工正在自如地进行遥控操作……早在一年前深入大柳塔煤矿井下采访时,记者就见证了世界首套全断面高效快速掘进系统进行超大工作面开采的威力。
“公司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又部署对这套系统和技术进一步革新,直至实现机器人开采。”全国劳动模范薛占军说。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神东人不断创新煤炭开采技术,给每个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环节最大程度地植入绿色基因。
除超大工作面开采技术的应用使地面均匀沉降面积增大40%以上外,同样让神东人引以为豪的是全球首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研发人员、大柳塔煤矿总工程师陈苏社向记者介绍:地下水库,就是利用超大工作面开采后所留下的采空区,转移、储存岩层渗水和井下开采产生的污水,并利用矸石和长距离运移自然净化,之后通过自然压差供水,实现地面净水零入井,地下污水零升井。它具有井下供水、井下排水、矿井水处理、水灾防治、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六大功能。
见记者不太明白,他鼠标一点,电脑屏幕上就显示出可供实时监控的大柳塔煤矿22煤层地下水库动态画面,将采空区周边安全煤柱连为一体的人工坝体和水位线均清晰可见。这些储存起来的水,不止可供生产使用,还能做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12月15日,大柳塔小区地下水管爆裂,地下水库为居民供了十几天饮用水,供水量达20多万方。
目前,神东矿区已建成32座地下水库,储水总量2500万立方米。与以前相比,一年节省费用9.3亿元,仅大柳塔煤矿一年就能节省6000万元左右。
分布式地下水库技术,在2014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煤炭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又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在参观后连连赞叹:“在神东这个缺水的地方,研究出了煤矿分布式地下水库水资源保护技术,是一个重大创新,值得好好推广。”
由于各矿、厂、生活小区都配备了污水处理厂,矿区的所有污水也全部得到合规处理,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62%。
神东矿区还通过对尘源点的参数测试、分析、总结,构建了包括“长压短抽”通风法降工作面粉尘、储装运环节全封闭、对装车煤炭喷洒封尘固化剂等措施在内的立体式、全方位、综合性防尘体系,使矿井各产尘点粉尘浓度普遍下降50%至90%。
对于开采中产生的矸石,则利用废弃巷道或专门掘排矸硐室直接排矸进行煤矸置换,实现掘矸不升井。
“神东的煤炭虽然天然优质,但我们仍配套建设了13座洗煤厂,应用自动控制和专业监测监控技术对所有煤炭进行洗选。2015年,为适应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还洗选供应了硫分小于0.4%、发热量大于5200大卡的优质超低硫清洁煤种‘神洁-3’”。神东洗选中心主任宋文革说。
此外,神东在节约资源、节能方面也表现出色:通过采用切顶留巷技术,使资源回采率提高到85%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节能量2.3万吨,比全国万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量指标任务节约0.2万吨。
如果说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如一台高效运转的采煤机,具有工匠精神的神东人,对每个可能带来污染的“零件”都用心擦拭、呵护着,以确保“机器”运行在安全、绿色的轨道上。
即使植入再多的绿色基因,煤炭开采过程中还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面沉陷、植被破坏等环境损害。为此,神东人采取封育围护、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微生物复垦、沉陷区生态功能优化等技术措施,全面修复开采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
“多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30多项沉陷区生态治理技术研究,攻克了沉陷区生态治理中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和沉陷伤根三大技术难题。”神东环保管理处处长王义说,“目前,矿区已初步建立了水、土、生态三项资源协同开发与利用的模式,计划将神东矿区的沉陷区全部打造为三项资源协同利用的基地,并在大柳塔、上湾等沉陷区建立了示范区。”
记者在大柳塔沉陷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看到,乔、灌、草错落有致,传统植物和引进植物相得益彰,沙蒿、沙柳、沙棘、文冠果、野樱桃等几十种植物郁郁葱葱,共同演绎着一首绿色大合唱。示范园在历年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土保持泾流、风蚀、生态环境3个监测项目,开展了水保工程、微生物试验等7项科研与示范,被陕西省水土保持局评为省级水保科技示范园。
“今年,我们提出节能环保行动计划,将开展三大活动。其中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山地公园,可供当地老百姓休闲、娱乐,预计明年建成投用。还要建大果沙棘基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王义说。
艰苦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神东矿区先后获得2006年“中华环境奖”、4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多项省部级奖励;7个煤矿被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及“绿色矿山”。
从1998年至2015年底,神东矿区累计投入环保绿化资金28.12亿元,其中生态治理资金15.4亿元,生态治理面积达245平方公里,是开采面积的1.5倍,矿区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的3-11%提高到65%以上,每年的大风沙天数比1985年减少了2/3以上,经乌兰木伦至窟野河输入黄河的泥沙每年减少2000万吨以上。当地农牧民的75万亩耕地因生态、气候改善而获得稳定收成,并催生了林草绿化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地方群众提供了5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神东矿区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而且使原来的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大片荒漠从此变成绿洲。
但杨鹏董事长并不满足,他说:“在生态治理这块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如种植经济作物产生新的生态链,让当地老百姓受益;露天开采时可以把地质泥岩剥离出来覆盖土壤,造出良田,供当地老百姓发展农业。总之,我们不仅要考虑对破坏部分如何修复的问题,还要创造生态效益。”
黑色非吾本来色,前世也曾绿满山。神东人正是靠这种坚韧不拔、永不停步的创新精神,在采出黑色煤炭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还原着煤炭的本色——绿色。他们卓有成效的绿色革命,为我国煤炭产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